青年团队引领新工艺为安徽科创平台添砖加瓦
时间: 2024-01-25 11:20:42 | 作者: 产品中心
- 产品描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张帆 胡恒晨 姚奇轩)25.67万平方米的建筑工地,承载一群年轻建设者的工匠情怀。2021年4月份开建以来,95后技术员陈继坤经常来到工地现场,一天走下来就是好几万步。他见证了在“科创之城”合肥的热土上,一座全新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工程的拔地而起。
日前,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项目迎来全面封顶。这座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整体进入装饰装修新阶段。工程快速推进的背后,一支由管理、技术等30余人组成的项目青年突击队实现技术引领,平均岁数30岁的他们一直在优化实施工程的方案、突破建设难点,在“降本”上下功夫,在“增效”上求实效。
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具时代特点的技术课题,地质条件是影响基坑工程的因素之一。“我们项目场地内土质情况良好,但初版设计图纸中基坑支护形式较多,若能去掉钢斜撑改为放坡,或许可以提质增效。”项目技术总工韩明明是85后。他介绍,团队对基坑支护图纸优化点进行深入挖掘,并邀请原设计单位参加对比、探讨,将“39根悬臂桩+斜撑”的形式更改为“放坡+悬臂桩”,优化了技术方案。
“同时,青年技术人员攻坚克难钻探垂直障碍,穿云破雾实现高支模顺利浇筑,同时实现立杆回顶加密。” 25岁的技术员刘士博自豪地介绍道。他来自遥远的东北,跟着建筑项目在全国漂泊,他觉得作为年轻人,能为安徽合肥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建筑人的力量,自己非常自豪。
他举例,项目打造“高空拉索平台”实现科技创效,抛弃了传统的搭设满堂脚手架进行实施工程的做法,改为在施工区域下方2米的位置采用5厘米网孔、绳子直径3毫米的双层安全兜网。这种优化后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工程安全管理需要、方便进行立体交叉施工工作,还节省了搭设、拆除脚手架时间。
项目2#楼为大尺度模拟实验区和检测检验模拟区,属于“超危大工程”。面对施工难度大,工期要求紧,架体的搭设、拆除以及屋面顶板的浇筑等挑战。项目部多次技术交底,通过BIM模型对施工全套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依据实施工程的方案及施工图纸对现场支撑体系进行多次全过程旁站排查,并通过专家组现场条件验收。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安徽省、合肥市三方共建,是国家公共安全重要研究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项目将创建全国首例综合性消防云平台、华东首个安全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将带动消防安全领域咨询服务、数据信息、研发技术、检验测试等多条产业链条发展,进一步健全国家公共安全体系。
青年突击队诞生于2021年4月项目开建之初。队员们将信息技术方法充分运用到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BIM模型与现场真实施工情况,进行可观化对比,形成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智能识别项目风险并及时预警。
“大家深知工程意义重大,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助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接下来,将继续完成外立面幕墙及室内安装、精装修等工作,预计2023年竣工验收。”29岁的项目书记胡恒晨说,平时,以25岁的姚奇轩和90后鲁晓丽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走出项目,热情参加周边的环境美化等志愿服务,助力属地社区治理。(视频制作:张帆)